fbpx

【太極拳對健康與復健的幫助】—文獻的介紹 沈大白

沈教授是是東吳大學會計系教授,陶炳祥大師早期五柳堂太極拳學員

梁棟材先生與鄭曼青宗師經典推手拳照

最近在閱讀一本梁棟材先生的學生紀念他所寫的一本書,梁棟材先生是鄭曼青宗師在台灣相當早期的學生,和他同期的同學有劉振寰、羅邦楨、黃性賢、陳至誠和陶炳祥等先生與老師。這本書內容挺有趣的,雖然有許多內容需要進一步確認,不過至少有一點我覺得很重要的,就是他提到梁先生認為練太極拳的目的,第一是為了健康,其次才是其他的目的。我想這與張三丰祖師在太極拳論所說太極拳最主要目的還是在延年益壽的說法應是一致的,因此如果練太極拳反而有害於健康與身體,那真的更難區分太極拳與一般外家拳了。

數月前有機會遇見了某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他提及在他十餘年的治病生涯中曾有許多心臟病人的案例,發現若是一般情況應該是已經相當嚴重了,但遇後情況卻比一般要好,經他了解,其中有許多人有從事太極拳運動,讓他懷疑太極拳運動可能有助於心血管的功能。我遂想到,若能結合醫師專業,與太極拳心得與資料與研究方法,或許能夠得到一些有趣的結果。經過這幾個月的收集資料,讓我感到有些訝異的是,國際上近年來有關太極拳與健康或復健相關的研究已有一些,有些甚至發表在國際不錯的醫學復健期刊上面,因此在這裡稍作介紹,希望可以拋磚引玉,引起國人對於太極拳研究的興趣,將來更可以在國際上把太極拳發揚光大。

我大略把國際上有關太極拳在復健和健康的研究分成下面七大類:
1. 風濕關節炎(Kirstenis, A. et al., 1991)


2. 平衡與姿勢控制(Li, F. et al, 2001, Wolf, S.L. et al., 1997, Wolfson, L. et al., 1996, Wong. A.M. et al., 2001, Wu, G. et al., 2002, Tse, S.K. et al., 1991)


3. 血友病(Beeton K., 2001, Danusantoso, H., et al., 2001)
4. 壓力減緩(Jin, P., 1992, Scott A.H., 1999)


5. 頭部外傷(Shapira, M. et al., 2001)
6. 骨質疏鬆(Qin, Lin, et al.,2002, Lane, J. et al., 1999)


7. 心臟血管與心肺呼吸

這些研究大致進行方式大概多是這樣的方式(也有少數例外,例如頭部外傷的復健是針對三個個案進行研究),就是區分實驗組與對照組來進行實驗,在進行實驗前先對所有的參加成員作一些測驗或儀器的測量,得到一些量化性的指標以後,開始進行某一段期間的實驗,實驗組的成員就開始進行太極拳的練習,對照組的成員則不進行太極拳的練習,經過一段期間以後(通常至少要好幾個月以上),再進行測驗或儀器的測量,如果有進行太極拳練習的實驗組成員,相較於那些沒有練習太極拳的對照組成員,在這些量化指標的變動上,有所謂「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變化,那麼就不能否定太極拳運動就的確可能具有某些醫學復健的效果。

例如在心臟血管與心臟呼吸功能方面,Zhou, D. et al.(1984)的研究結果建議太極拳可被歸類成和緩且適當的運動、對氧氣吸收有幫助。Lai, et al. (1993)的研究,評估太極拳對心臟與呼吸功能的功能。針對二十一位男性與二十位女性太極拳練習者(五十到六十四歲),以及另外二十三位男性與二十六位女性的對照組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太極拳有助於老年人之心臟與呼吸功能,而且太極拳可視為一種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Lai, et al.(1995)與Lan, et al. (1996)針對不同研究對象從事類似的研究,結果均不能拒絕太極拳能增進老年人的心臟與呼吸功能。

Lan, et al.,(1999)針對曾接受冠狀動脈環繞手術,(CABS)的病人進行研究,針對二十七位接受過冠狀動脈環繞手術(CABS)的低風險男性病人,經過一年太極拳課程,結果顯示他們的心臟呼吸功能有顯著改進,而建議太極拳可作為心臟病復健的另一種選擇。

Channer, K. et al (1996) 針對126名病人進行研究,隨機分配出三十八位進行太極拳運動,四十一名進行有氧運動與 四十七名進行任何運動的對照組,經過八週的實驗與測試,結果顯示只有太極拳組顯示了負向趨勢的舒張血壓。

Brown, D.etal(1989)針對六位有經驗的太極拳練習者(平均練習過八點三年)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他們顯著的較低換氣頻率,但在氧氣消耗量,心跳速度上與自行車技術練習者並無顯著差異。

Wang, J.S., (2001)針對十名年長太極拳練習者(平均六十七歲)與十名對照組員進行研究。結論是太極拳練習者有較高的皮膚為循環功能,而且原因可能是含但氧化物的釋放。在Wang, J.S., (2002)的另一研究結果,則顯示固定練習太極拳者伴隨著皮膚血管的膨脹與較佳的血管與動脈反應。

上面這些研究雖然提供了太極拳可能有助於健康與復健的可能性,然而學術專業研究是非常重視嚴謹性的,故也有一些文獻針對這些研究有一些批評,例如Vergara(2001)提出,大部分研究的實驗對象並不夠多,或者這些研究對象多半針對亞裔的族群,更重要的是這些研究並不能證明這些練習太極拳者獲致較好的健康或復健效果,究竟是因為他們的太極拳練習,還是,或許這些人平常就有良好的生活與運動習慣,或許太極拳本身並不一定具有健康復健的功能,而是伴隨著練習太極拳的人他們在日常時間的活動,才是導致這些練習太極拳者有較好健康與復健效果的真正原因。

與這樣論點相關的問題是,什麼才是太極拳的本質或特徵呢?Farrell et al.(1999)認為太極拳是一連串的動作,而這些動作需要協調軀幹、上肢與下肢的一致性動作。 Danusantoso, H. et al.(2001)提及,太極拳應是在放鬆的情況下進行,若是用力或過累與疲勞,就不能稱為太極拳了。

依我個人學習與研究太極拳近二十年的經驗,他們對太極拳特徵的認識大致是正確的,以個人練習的鄭子太極拳三十七式為例,定此動作的鄭曼青大師,當初在與楊澄甫學拳時。就每天聽其老師十餘遍提醒他練拳不夠放鬆,要他鬆淨,要全身鬆開(鄭曼青,民六十七年)。

至於鬆與所謂的軀幹與四肢的協調一致,與練習太極拳者流傳的張三丰太極拳經中一開始提到的「一舉動週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均有相當的關係。

另一方面,太極拳的種類眾多,包括楊氏太極、陳氏太極、吳氏太極、武氏太極、趙堡太極、孫氏太極與鄭子太極拳…等,以楊氏太極為例又有108式、88式、42式、37式、24式、13式等版本,其中差異不只是,動作的多少,動作的大小,動作的快慢、動作的順序而已,許多動作本身都有相當的差異;而前述對太極拳的研究中,所練習的太極拳也不盡相同。

因此,個人覺得未來太極拳研究更應討論的問題是,什麼樣的太極拳運動可能具有健康與復健的效果,什麼才是太極拳的主要本質與特徵,或者,太極拳與一般的體操究竟有何基本差異呢(在太極拳練習者中,有人戲稱,那些只是比手劃腳做出表面上太極拳動作的為「太極操」)。

2005年邱敏祥與沈大白參與陶炳祥大師” 拳氣 “的表演

事實上什麼才是太極拳最重要的本質與特徵,在不同太極拳老師之間的說法都可能有些許不同,過去的老師有的只要求學生照著作,未必解釋為何如此,也有老師會解釋其後面後的理由,但或許也是個人的體會與邏輯的思考,如果要希望太極拳能發揚光大,登上國際舞台與殿堂,則需要經年累月耗費數十年以上的科學研究的歸納與累積,也是必經的道路。

沈大白與陶老師一同出遊

前兩天看到一本曾在美國與鄭曼青大師與陳至誠師叔學習過的美國人所寫的一本介紹太極拳的書,這位美國人本身也是美國著名大學的實驗體育博士畢業,故所寫的書也挺有系統與嚴謹的、我遂想起,中國古代有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等相當偉大的發明,但西方國家卻後來更能發揚光大,未來西方國家對太極拳的重視與推展若能有所精進,也未必是不可能的。

1993年沈大白(右下)與陶炳祥老師與師兄弟於台北合影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