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拳影一世紀】陶炳祥大師文集 太極拳走化論

走即是打、化即是打,是身心兼修的藝術

人皆酷愛和平,人類之所以能和平相處,世界文化之所以能繼續發提遺留於後世,皆由於人有酷愛和平的本性之故,然佔有與好勝,也是人之天性,如無後天修養,常對不同的齟齬與衝突無法克制,因之易致逞能好鬥,影響所及,柔弱者常被蹂躪,甚至演變而為戰亂,造成悲劇,不勝枚數。

弱者為求生存,依其體能與自然環境及久積錠經驗,各有卻敵禦侮之道,太極拳由模擬動物運動本能與相爭之技巧,領悟出因應敵人各類不同侵襲的方式,是以弱敵強的不二法門,它的宗旨是和平的,它的修為則必須從克制好勝之心開始。

太極拳理論中一向被認為涵蘊著許多中國的哲理,尤其張三丰祖師是道家,因之後之學者對於黃老無為的哲理之能用於太極拳者更多闡揚。如道德經中所言,「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天下莫柔弱於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以其不爭,天下莫之與爭」,及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皆被認為是太極拳以柔克剛的哲學基礎。

太極拳是講陰陽相濟的,陽剛陰柔是向來對陰陽二儀所存的概念。有陰必有陽,有柔必有剛,似乎兩者不能偏廢,但太極拳是要以柔克剛的,如果對剛的觀念不能完全放下,過柔的要求可能永遠無法達成,何以致柔?簡單的說,就必須先從走化做起。

我們看張三丰祖師的太極拳論,雖然似乎並無「以柔克剛」的字句,但它一開始就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末段並說「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輕靈」、「貫串」若不從柔字著力,如何能做得到呢?再看王宗岳太極拳論,從「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幾乎全是「舍己從人」的要求,要能舍己從人,豈非全在柔順走化?

太極拳的走、化、打是一體的,所謂「走即是打,化即是打」能走化自然就能隨虛實的變易而陰陽異勢,發送之機自在其中,不講走化而先講發勁,那就是「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換句話說就真正從太極拳原理中出來的功夫仍然有相當距離了。

走化有幾個原則值得注意:

第一是粘連貼隨不丟不頂。別以為這兩句話是老生常談,要能「舍己從人」做到「無過不及」,這兩句話卻是最高的標準,王宗岳太極拳論中所說的「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是要靠粘連貼隨不丟不頂做基礎的,一般學太極拳的人雖都知道這理論,但大都對是否輕靈卻不能自知,故須多加體會。

第二是分清虛實時守中定。對於分清虛實,凡曾學太極拳者太都均能了解,但對保持中定則可能觀念各有不同。我們談走化最易發生的困難是走而不化,或化而不淨,到最後即無處可走,腳上雖有虛實,但一但坐死,犯了滯重的毛病,要走化輕靈也就困難了。走化的虛實與守中,須從走即是打,化即是打,陰陽相濟中去研求。無論是進是退能保持彈性,有勢不可用盡,隨時保持身體重心的穩定性,就都是守中的道理。行功心解云「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轉變虛實也」,這圓活二字,是蘊藏著多少玄機的。

第三是要能鬆到底。走化要能走化乾淨徹底,使對方的力量一點也沾不到身上,也就是「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境界。這要靠「鬆」去達成,「鬆」不僅只是手上容易練出聽勁,拳經上要求的「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也都靠「鬆」。否則走化圓活固然不易做到,「走即是打,化即是打」也做不出來。

拳經上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是完整一氣。」雖似乎是指發勁而言,但反過來說,走化時由手而腰而腿而腳也是完整一氣的,這中間如果有一處受阻礙,就不容易走化乾淨,那就看是否能鬆得到底了。

太極拳論末段有「原註云:此係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由這段原註來看,太極拳本來不是用來好勇鬥狠的,希望學鄭子太極拳的人不要把它當做是一種技術去練習,要把它當做是一種身心兼修藝術來研究。

先師鄭曼青先生教誨門人說,「學太極拳要先學吃虧」。學吃虧就不能心存好勝心,不存好勝心,才肯盡力走化,才能從鬆得到底中去下功夫。這是一種心性修養,也是一種用最通俗口語表達出來的練習訣竅。大家都知道太極拳是一種「道」,如果能做到這種修養,那就是「技近乎道」了。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