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拳影一世紀】 陶炳祥大師文集 功夫無息法自修

功夫無息法自修,是十三勢歌裡的一句口訣,從性賢兄這次回國表演的情形來印證,我覺得二十五年來他對這句話是繼續不斷在奉行,而他所以有目前的成就,沒有其他的秘訣,祇有這句話能做解釋-功夫無息法自修。
與性賢兄二十五年沒見面,他在新馬一帶從事太極教學很有成就,曾經與當地名家有過比賽,表現了他太極拳方面的功力,究竟功夫如何無法體會,這次他回來,除了公開的表演已有目共睹,同門兄弟切磋,我深深地感覺到,先師所傳授的拳法,性賢兄可說是得到和做到得最多了。
筆者要把心裡的感覺說出來,並不有意錦上添花,以性賢兄在新馬各地的聲望和成就,是不需要我多所費辭的,我覺得我對他回國的表演,如果能說出來,可能對大家學太極,而能真正得到功夫,有一點幫助,所以不揣淺陋,要說一下我個人的感想。
他這次回國所做的表演,有一部份人是懷疑的,我覺得由著熟而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練得到人已經不多,沒有練到的人,要他能體會到,是不大可能的。個人感覺,是他對鬆到腳心,而一動無有不動的要求,已經做到,由此而對所謂得機得勢,從心所欲,所以一指動就能把對方彈出去,甚而把對方的力量,通過其所得的勢完全還給對方,這實在已是階及神明的境界,很難用一般常識去理解的。
我們對於平常別人的攻擊,祇知道先卸除人家的力量,使其失勢,然後發勁,這是太極拳虛實運用的觀念,固然不錯,但到了鬆透以後,能夠隨時隨地得機得勢,意到氣到,運用自如,它所能發揮的彈簧作用,是壓力愈大反應也愈大,祇是一般的人,很不容易做到這一點罷了。
記得先師曾經說過,一個師祖楊澄甫先生的故事。有一次,楊師祖與朋友經過一橋,要登橋頂,忽有人自橋上急行而下,與楊師祖撞個滿懷,這在平常的人必然會被撞倒橋下,但楊師祖一接勁,來人卻反彈至橋頂跌倒,而楊師祖一步登橋,若無其事,這說明了意到氣到的作用,是多不可思議,我們不能自己不理解而對它懷疑。
這一次我看到了性賢兄所創的鬆身五法,及他領導表演的學生,邊做邊學的要領中,我深深地體會到百年來太極拳要訣,實在已都包涵在這裡面了。聽說性賢兄每天早晨四點多鐘就起床,做這鬆身五法和自己練拳要兩三個鐘頭,然後才指導學生練拳,大約要到九點多鐘才休息,方進早餐,二十五年來持續從無間斷,他不以修改先師的鄭子太極拳架來表現自己,而祇力行先師的傳授和要訣的實踐,他這種尊傳授,當力行,孜孜矻矻,始終不懈的精神,可說是他今日,功夫能夠達到如此境界的極大因素,這是每一位有心傳功的同道所應當效法的。
學太極拳最重要的是學修養,我從這一次與他見面看到,他幾位隨身弟子資質敦厚的氣質,他對國內有兩位武術同道,要求印證武術所持的態度,我覺得在這一方面的功夫,實在也已經到了相當高明的境地。這兩位同道中有一位是同門,兄弟鬩牆,固然不可,我們不必說它。對於另一位同道的挑戰,我覺得他也不予操心,這實在是一種學武的人的修養的問題,無論任何拳術門派,各人的研究是各有所長的,我們不能因為覺得自己有成,就否定人家,唯我獨尊要由別人推崇,自己以為是我最好,就對人家的長處感覺到不能服氣,就要見個高下,這就有違拳學修養的宗旨了。
楊師祖澄甫先生應聘南京時,褚民誼去歡迎他,一見面就想試一試,被澄甫先生一指,就栽了個觔斗,當時褚是行政院秘書長,練太極拳有年,自創以五百斤的銅球來練習推手,自以為很有功力,楊師祖這一出手,事先實在頗欠考慮,也就是因為這一次欠考慮,無意中已遭人所忌,所以後來他不留在南京而轉赴上海,之後一直到廣東去了。後來另有一位武術名家,萬籟聲先生要找他較量,登門拜訪,楊正欲起身相迎而萬已一拳直入,後由張欽霖先生接下一掌,萬籟聲先生即稱名不虛傳,拂手而去。從這兩個故事中可見輕易出手即使勝了人家也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何況祖師傳拳祇是,「要使天下英雄豪傑延年益壽」,如何可以用來好勇鬥狠呢!
性賢兄已逾古稀之年,也許有人會覺得性情修養與年齡無關係,但看他教導學生也都彬彬有禮,不能不說是從修養來的氣質。太極拳的進步與修養是很有關係的,先師說,學太極拳要先學吃虧。能吃虧就是一種修養。這修養如何能對太極拳的進步有關係呢?簡單地說要肯吃虧,才能夠鬆得下去,不肯吃虧必自然而然發生抗拒心理,心裡一緊張,就什麼都不能鬆了,當然他目前的境界是已經突破了這鬆與緊張的界限,要達到這境界必然是,經過多少年來的內心修養的。祇要內外兼修、努力不懈,相信每一個學太極拳的同道都能夠成功的,筆者謹以「功夫無息法自修」一語來向性賢兄略表欽佩之忱,並與太極拳同道共同勉勵。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