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還過的真快,先師鄭曼青先生逝世已三十餘周年,曼師自三十八年遷台以後盡力推廣太極拳,如今海內外對此拳術傳習相當普遍,許多教練名家皆出鄭氏之門,先師推廣之功實已不可泯滅。太極拳協會為紀念先師功往,擬就其會刊為先師出紀念專集,以不才忝及師門。囑為撰文,自維所學至淺、所知不多,勉強撰述,實不足以光先往而啟後學,但為弗忘師承,姑將平素從學偶有悟及者略為記出,無非因先師已逝,問教無從,欲藉此就正於各方同道而已。
曼師是個文人,自幼因體弱多病,為求強身而練習太極拳,以資質過人,造詣精特,遂成名家,不才自三十九年拜入師門,追隨左右達二十餘年,所能體會者除先師的輕柔功夫與眾不同外,祇覺得先師的太極拳不僅是一種武術,而是一種藝術;不僅是一種藝術、而是一種道術。這並不是一種奉承先師而自高聲價的讚美之辭,對於要研究太極解的人來說,卻自有真切的道理。
先師的太極拳出過兩本書,一本是「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一本是「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這兩本書除了闡釋拳經、展示拳架,對於用功的程序和方法,解說都十分精詳,並且常常引用許多我國古代的經典來說明。例如:「柔弱者生之徒,剛強者死之徒」、「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等等。在他的自修新法中,還有一章節錄前哲有關合太極拳運動的要言。平常我們不經意,往往以為這是老生常談,因為老師是文人,才多能引用古言來做比方,其實,如果我們仔細體會,這些經句看來雖祇是精神修養的條目,但其實也是鍛鍊功夫的竅門。
練太極拳最基本的要求是一個「鬆」字,先師在書上自述楊澄甫師祖每次教授學生耳提面命始終不絕的就是一個「鬆」字。先師教人如何能「鬆」,理論固然很多,但第一個要求則是教人先從「學喫虧」做起,太極拳是以柔克剛的,不鬆如何能柔;太極拳要「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不鬆如何能「貫串」,如何能「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太極拳是講「君子而時中」的,「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如是才能「陰陽相濟」,進而得機得勢,不鬆如何能「隨曲就伸」時時保持中定,掌握機勢,發揮「陰陽相濟」的作用呢?「鬆」的確是最重要的條件,而練習「鬆」字,盤架子固然重要,最重要的卻還是在於精神。
學拳的人沒有不好勝的,這是人性之所當然,原屬無可厚非。但一有好勝心,無論肢體精神就都不易放鬆,實在這練太極拳功夫的一重障礙。曼師教人先學喫虧,無非是以俗語俗行,來教人學習人生修養的至理。肯喫虧才能得失不縈於心,才能無意、必、固、我,才能捨己從人,練拳的要求自然也就從中養成。精神完全放下,心情肢體都不緊張,這種修養不再是技術的範圍,所以我說它是一種道術。
一般人學太極拳,都知道要「氣沈丹田」,先師則修改用辭說要「意存丹田」,名為「養氣」。行功心解裡說:「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先師是常善用孟子「養浩然之氣」的話來形容養氣功夫的。我們讀孟子公孫丑章有關浩然之氣部分前後的話,可以知道浩然之氣是很難具體說明的東西,這個氣,除了說是集義所生的正氣,也是為習武者所應遵守的以外,與練功似乎並無直接關連,但我們看前面的「不動心有道乎」、「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持其志,無暴其氣」及「氣以直養而無害」、「心勿忘,勿助長也」等辭句來看,則與我們練拳的修養,確實很有關係了。
氣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東西,道家練氣,往往能有神奇的功效,是否可運用於拳術,功夫沒有練到的人是無法體會的。我們從學拳的心性修養來看,這麼這些「不動心有道乎」、「持其志,無暴其氣」和「氣以直養而無害」等等的句子,無非是我們練功養氣的法門。不動心並非沒有心,捨己從人也不是完全放棄,這其間要如何調適,允得厥中,是很有講究的,我覺得要做到這點,在精神上是要「持其志,無暴其氣」,在拳術的要求來說,就是要守住「中定」。曼師在體用歌上說:「渾身是手手非手,但須方守隨時守所守」,我想要守的就是這些。
老子柔弱勝剛強的理論是太極拳以柔克剛原理的佐證,張三丰祖師是道家,他運用老子的思想理論來創新太極拳,是很自然的,我們學拳的人來跟從柔能克剛的理論,無非是要對學這套拳術在觀念上建立正確的基礎,由此而力戒逞強好勝,自然也是修養的功夫。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我覺得這是要人迴返先天自然狀態的一種啟示。嬰兒用腹呼吸,出於自然;渾沌純一,別無思慮;肢體未經勞動鍛鍊,自然鬆沈,我們練太極拳的人能練到這種境界,那麼鬆柔二字還有什麼不能做到的呢?筆者鄙陋不文,不敢強解推義,以上所述,不過在師門從學多年,略述個人體會而已。
我們讀曼師的拳書,覺得他和別家著作最大的不同,是他從個人體會中說出了練拳的要訣。我們起初總會覺得它仍有些「玄」,但。久之以後自己的體會漸漸深入,就會覺得曼師的這幾篇著述是很值得仔細研究,身體力行的。太極拳的宗派很多,師承不同,練習方法和成就自然也並不一致,這沒有什麼誰對誰最好的問題,不過學誰的功夫就得像誰,這似乎是最基本的要求。基本的要求學到了,再來採取別家之長,使自己的功夫更廣博深厚,使這種拳術更高明進步,這是每一個有志研習太極拳的人都應該去做的,惜乎筆者生性愚魯,對這種企望似乎已經是很難達到了。
陶炳祥老師珍藏鄭宗師與洪士豪教授之黑白照片轉彩色。洪教授是鄭宗師一生的知己。從書法作品與草堂詩集多篇都可以看得到深刻友誼。鄭曼青宗師Professor CMC與洪士豪教授Dr. HongShiHao賢伉儷、立者左起徐憶中老師Mr. HsuYeeChung 、陶炳祥老師Mr. Tao PingSiang、劉錫亨老師Mr. LiuHsiHeng、 鞠鴻賓老師Mr. ChuHong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