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現在,敏祥想到陶師就無限感恩,也許老師的離去讓我非常不捨,但老師的拳藝慧命永存我心中。
看著一張張陶師過去的照片,我總是思念萬般;憶當年因錢雲南老師之推介,求藝於太極拳泰斗 陶炳祥大師,蒙陶師不棄,收錄門下。教我練拳的方法,給我的第一句話即「輕靈貫串、三度空間」。輕輕的八個字拳意,我非常感動!一路走來,奉持至今。在這輕靈貫串中找到放鬆的方法。這也是太極拳論開頭最重要的第一句話:「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在三度空間中,要永遠保持中定平衡方能有陰陽相濟。也許是陶師最年輕的弟子,看到我總是諄諄教誨:「利令智昏,急功近利。」「聰明、智慧、是非、看遠一點。」「好好練拳」,在推手時說:「人的弱點:好勝、怕輸、吃虧、報復、恃寵而驕、恃才傲物。」反之又叮嚀「要學吃虧、虛心,會拿到很多好東西」;陶師教授太極拳,更教授人生修養智慧,再三叮嚀要做好人,才會深入拳理,尤其是「捨己從人學吃虧」、「克己求仁謙受益」、要同門讀「了凡四訓」。推手要練好,要多讓對方推,克制自己少攻發人,如此在克己上下功夫。
陶老師提及練拳注意要領邱敏祥筆記:
92.10.17摟膝拗步,應求貫串、以身體為軸心,胯、肘、膝,同時到。
92.10.23打拳架:不要用力。上下九節,須節節貫串,然後收縮、膨脹。
92.10.26節節貫串,運勁如抽絲、綿綿不斷。引進落空。走化也是如此。
92.11.1於老師家中輕靈、貫串;如運轉的蒸氣火車!老師用手臂的運轉比喻肩、肘、腕的貫串;手指的接點不變,肩為軸心,鬆化。當時盧志強師兄出手推陶師,此時老師身體坐著未動!然後,肩肘腕貫串發勁而出,盧師兄受勁整個人跳了起來。
有回陶師允我與他推手,老師手極為輕靈綿密,一下子就到我胸口,對我說:「要保護好自己!絕不能讓人到胸口,這一發就會受傷了。」和同門推手,我依樣畫葫蘆手一搭就鑽到對方胸前,然後學著沾黏著控制,讓對方無所適從…。陶師總會無聲的在你旁邊出現示意我攻他,當我恃天生手長的伸出未到他胸前時,陶師總會纏繞著我的手,改變方向後引進落空,接下來就會被他發出,騰然而起,這是許多同門都有過,且難以忘懷的經驗。某次與同門推手,靠我天生手長,將對方右手捉住,我的右手控制對方右肘、左手控制對方右腕,自以為高興的「用力」將對方履回我左後方,使對方被我「拉」出去。陶師看了,一樣示意要我「拉」他,當我一開始用力拉陶師的右手時,我明白的感受我牽動陶師了、我可以拉的到陶師!但不到0.5秒的瞬間,我驚慌了!因為感覺拉到一條繩子的輕!於是陶師藉由我那一拉牽動他的力量,輕輕的上步肩靠,左手輕輕的拍到我的左肩,我立即彈了出去。整個過程二秒就完成了……。
曾經陶師用撞球來比喻發勁,於是我去玩玩撞球,頗有一些想法。有次我直接請教陶老師說:「不同的打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陶師欣然同意。鄭師爺說:「發勁要找到一條直線」!比如把對方想成是子球,而遠方的球袋是我的意念目標。可將對方往遠方上掤,腰腿使勁把子球(對方)射出去,對方如同被車子的衝力撞到而驚慌失措;也可輕輕的將對方重心由上往下按,對方即騰然雙腳離地而起,卻察覺不到何時發勁;也可以做成切球,如同亮翅、跨虎,使對方產生不平衡。老師家中掛了許多相片、字畫、…等。後來才知道這大部分都和太極拳有關。其中有幅對聯字體非常工整漂亮,是由名書法家周德培師叔書贈陶師。上聯為「大極不動斯為神功」、下聯「既濟乃定是有易理」。原本深奧難懂的太極拳理,經老師用物理詮釋太極中定平衡,使得這變的很有趣了。陶師的拳藝可說是入「化」出神,我以前練外家拳一點也用不上,過去和同門師兄推手總用蠻力,還停留在外家拳一寸長、一寸強的錯認,每回陶師看我如此,會示意我來推他作教學示範,說:「他手長腳長怎麼辦呢?」於是我也毫不客氣直接向陶師胸口長驅直入,意圖攻在陶師的膻中及丹田,初時陶師只「輕輕走化」,我看見陶師如此鬆柔至深不測底之境,只好再加勁深入,就在我一加力這一剎那間,陶師總會從我身上的某一部分「截」斷我來勢洶洶,於是我身略為傾斜時,趁勢發出,我離地而起!我是何等幸福能夠體驗到這超高輕靈的智慧拳藝!
尊師重道是陶老師的風範,老師當年無論在世界各地忙於教學,過年時總會撥空至大陸向吳師母表達關心及感恩,雖吳翼翬宗師早歸道山,但師徒之情長存於心。同理,啟蒙我太極拳的是錢雲南老師,陶老師在世時曾希望我多和錢師聯絡。錢老師當年義務指導我練拳時我還在讀大學,但陶老師交待我的話還在我心……;萬幸的是九十五年我於士林區開始教學,學員於過年交付予我的禮金,總算是有機會向錢老師表達感恩之情,我全部都回饋給錢老師,錢老師很高興我們在北部成立太極學會,可嘉惠後人,為太極拳盡力。遺憾的是錢老師也於九十六年歸道山!我也當追隨陶師的身教,一直到錢師仙逝前,每到過年前我也會專程回屏東看看師兄們及對錢師表達感恩。
在追隨陶師四年後的某一次練習,陶師看我和同門推手,也許是小有進步,陶師對我說:「你也變老油條啦。」走筆至此悵然!陶師於海外歸道山,未能撫棺一哭,悔恨當時得遇明師未好好求學,而有空入寶山之憾。但感念師恩啟發太極慧命,教我做人明義理、教我潔身惜名譽,五柳弟子當謹記,象叟法髓「動合於空」!陶師身影深深烙在每一位弟子心中,深遠且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