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拳影一世紀】陶炳祥大師文集 習鬆一得

在先師鄭曼青先生門下受教,聽他說得最多的,要算是這個「鬆」字,大抵太極拳以柔克剛的功夫,要先把自己練鬆是基本的條件,無論學聽勁、講走化,甚至要發揮由腳跟到手指周身貫串的發勁,如果不鬆就都無從談起。鄭老師能在毫不用力的情況下把對方很輕易的彈出去,有人說這是內勁,因為並不覺得他在手上用力,其實是他周身貫串發揮的力量,我們與他推手,摸到他身上就像摸到棉花團一樣;大概他自己是已經渾身鬆透了,所以他要求學生,鬆字是最重要的基本要領。


我們在他的大著中,對於怎樣叫鬆,如何才能練鬆?似乎沒有看到具體的說明,祗能在平常受教時一點點的去體會,筆者不敏祇能從些許體會中去悟出一點道理,可說僅是愚者一得,把它寫出來,希望能就教於同道。
什麼叫做「鬆」?一般而言鬆就是不要緊張用力,但它又要求能「聽」得住人家。又如何能鬆得下去呢?習「鬆」之難,我想就是難在這裏。個人的體會是要從兩方面來講的:肢體方面的鬆是要肌肉筋骨完全不要緊張用力,這沒有錯;精神方面那就有些不同,它當然也不緊張。一般講精神似乎都是心理和情緒方面的,如果一緊張肢體筋骨也就鬆不下來;太極拳是講:神、形、氣的,肌肉筋骨,是屬於形體方面的,另一面則是神與氣,這個神字決不是一般的精神或心理,全神貫注的神是在不緊張也不放棄的狀況下存在的,有人說這是意與氣的作用,也有人說這是神經細胞敏感的問題。

要怎樣才能練鬆,似乎很少人專門談這個問題,鬆不鬆在推手中可以得到考驗,但決不能從推手中去鍛鍊,基本的訓練是要從拳架上下功夫,而且必須熟讀拳經拳論等口訣後依著它慢慢地去體會。
拳經上每一句話都很重要,但並不每一句話都與練鬆有關;那些話與練鬆直接有關是值得我們去探索的。筆者以為下列數點很可注意:
一、虛領頂勁、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這幾個要領散見於各篇經論訣要中,前輩們用為太極拳架勢的基本要領,我覺得非常重要。鄭老師不先要求拔背,認為拔背是要氣通了以後才能做的,不然反而會做得勉強,影響放鬆,氣沉丹田則為避免故意憋氣,特別改為意存丹田。虛領頂勁的虛領二字特別值得注意,不從虛領二字去體會,頸項容易僵直,整個脊樑也就放不鬆了。與虛領頂勁相關的另一句口訣是「頂頭懸」,虛領頂勁就是以神貫頂,連帶的要求是尾閭正中,如此方能使脊樑垂直,圓活自活,是肢體放鬆的基本準則。
二、拳論說「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十三勢歌裡也講「若論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是一個練鬆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筆者愚魯對于行功心解中的『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另有別解,如果把這兩句話連接起來看,可說即是「以心運身」,拳架的動作是用心來運動,那麼,與用意又有什麼兩樣呢?

說到這裡就會連帶想到鄭老師,常常提示的「太極拳不動手,動手不是太極拳」,這句話應該也是楊門的口訣。但是目前在大陸學楊派太極拳的人似乎知道的已很少,上半年有一位大陸學者來訪問,曾對這句話發生懷疑,曾經由中華太極館的余武男君解釋過。我覺得這是「意氣君來骨肉臣」的最好註明。


所謂不動手,第一是手除了要挪動移於一定的位置外,收放進退轉折都是跟著腰腿而被動的。第二是手上不要用力,有些人以為要發揮內勁手上就要表現得有勁,這是不正確。鄭老師常講,真鬆透了手要提起來時都好像是很重的,身子在運動時手就像在水中游動一樣,空氣的阻力自己會感覺出來。這就是不動手,但心意中手的位置、作用、姿勢,仍必須全神注意,這都是內心裡做功夫的。
三、「氣如車輪,腰如車軸」、「虛實宜分清楚」、「往復須有折疊」。是放鬆腰腿狀態重要的說明,虛實要分清楚,大家都知道,但要把重心沉入腳心而使胯、膝、跗關節的活動都圓活自然,可能就很容易忽略,其實整個拳架是要由腰腿發揮作用,腰腿不放鬆,如何能靈活,這要從氣沉,把重心沉入腳心,再從「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的方式來分清虛實,腿部的折疊是沉落身體重心的最好方式,進退有了轉換則虛實就自然清楚,這都要用心意去運作。


鄭老師平常祇教人養氣,並不教練氣,大抵太極拳是要求在很自然的狀態下進行的運動,故意練氣都不自然,也就不會放鬆,所以祇要求把氣存養於心意之間,等到肢體動作與心意都能協調一致,自然柔和,養氣的功夫自然也包含在裡邊了。
太極拳無論健身與應用,鬆柔都是必要的條件,在健身方面說,氣血流通的效果,要靠鬆柔去充分達成,至於應用或推手時要能發揮周身貫串作用,就更須鬆柔了。這點粗淺的體會,不能道盡太極拳的精髓,是否有當,還請高明多多指教。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