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陶公炳祥恩師遽然長逝的消息,竟然是從中華民國第九支會太極拳網站上的討論區,心中的震驚久久不能自己,旋即打電話給好久不見的敏祥師弟獲得證實,放下手上的電話,眼淚卻早已奪眶而出。悲慟的是,那樣一個曾經散發過絢爛光輝與熱情的生命,夙乎歸於寂靜。相信在掩埋骨灰同時,也埋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份精萃,也斷絕了武學傳承的一脈香煙。
2008年王徵成(右)與師弟邱敏祥(左)
王徵成與邱敏祥 九動不倒翁
掐指算來我跟著陶老師學鄭子太極拳與六合八法拳概有五年,之後因事離開他有兩三年,但這其間仍然藕斷絲連似的偶爾去看看他,最近這一年去的次數幾乎掛零了。不是不想去而是,一則是陶師每年均有半年不在國內,二則是「不敢面對他那關懷的眼神」,致身為他的弟子我總認為算是最對不起他的一個。陶師生前對我算是相當關懷了,即使不在他老人家身邊的時候,那份關懷也經常透過師兄弟們的轉告變成了叮嚀:「老師經常提起你的名字,叫我們要把你找回來!」最令我感念的是,前年陶師竟責成黃信雄師兄來我新店住處找我「要我回去」,陶師將對我的關懷轉化為行動,這份恩情至今仍令我想到心裡就痛。
2002年向陶炳祥老師投帖行拜師禮
暫時離開陶師以後心中對陶師的掛念以及行止去向 的關心未嘗稍歇,去年(2006)陶師最後一次返台我曾多次向劉中師弟、大白師兄以及盧師兄打探陶師的新住寓,均惜未果!!本想以為或許哪天電話響起陶師會招喚我前往一見!唉!現今想來我真是太天真與矯情了,而如今天人永隔,夫復何言!
2010.12.18於陶炳祥大師逝世四周年表演
我是帶藝拜陶師的,結緣之前已練過十幾年的老祈通臂拳、楊太以及陳氏太極拳,記得陶師第一次看到我就說:「你打一趟陳太老架給我瞧瞧!」我專心地演練心想:「這不是叫我在關老爺面前耍大刀嗎?」打完,誰知陶師竟說:「嗯不錯!若能鬆一點,你原來的東西會更好」真是一語中的令人喜出望外。當時早就耳聞陶師素有『鬆柔大師』的美號,能夠博得陶師的一絲絲鼓勵,足以令我回味一生。
陶師走了,把許多太極絕學也帶走了,爾後後代子孫大概僅能憑想像來對照拳經拳譜所描寫的意境。我們何其有幸跟過陶師,品嚐過他那走化如水,如影隨形的聽勁懂勁沾黏勁絕學,算是開了眼界,為自己將來的努力立了一個註解,即使是那麼遙不可及!陶師教導我們都是手把手、心對口、口對心的捏模型幫帶方式,我覺得這是咱們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承教法,屬於個人化、個性化、精緻化的方式,量小而質高,而師徒間的感情也造就的特別溫馨。
陶師曾告訴過我學拳要能夠「舉一反三」才叫悟性,從而要能自悟自修。若只會跟著師父依著葫蘆畫瓢,終歸是成就有限。據說大部份的佛經是阿難寫的,他跟著釋迦牟尼記錄,今天記一點,明天聽個好東西又記一點,結果釋迦牟尼走了之後,每位弟子各有果位,就他一個人最沒成就,原來他不善於思考。陶師此言實在是發人深醒啊!
相信在植物園科學館前授拳期間,是陶師最快樂的時光。他經常綻放出他那特有的燦爛笑容,襯托他那滿頭爍爍銀髮,在陽光照耀之下,恍惚覺得有股童稚之氣,令人好生緬懷。至今我手上還珍藏一張陶師當年在德國法蘭克福授拳的宣傳大頭照海報,對了,就是那股燦爛的笑容。
有時教完拳,陶師會請學生大夥兒吃早餐,早期在科學館旁邊種植了許多蔥蔥鬱鬱的老樹,樹下搭建了一間氣氛悠雅的木造早餐屋,陶師叫大家自己點餐他買單,然後就在咖啡香、奶香和蛋糕的氛圍下擺起龍門陣。從太極拳經拳譜聊到鄭曼青師爺,從六合八法聊到吳翼翬師爺。那時我若有空,會自動請纓開車護送陶師回連城路的家,很多正法觀念就在車內被啟發的。連城路的家每逢星期六下午也有一場武學研討會,練完拳就聊天,陶師會搬出蒸好的鍋貼請大夥兒吃,當然還有他最愛吃的糖炒栗子。這段日子相信很多曾參與的師兄弟也都很懷念吧!
2002年11月陶師與弟子於科學館合影
真的!往事並不如煙。仁國師弟跟我邀稿,惟走筆至心中卻波濤洶湧,只怕停不下來。許多久違的師兄弟們因此而聯絡上,世事難料著實令人感慨。陶師是個很有原則的人,賞罰公義與是非脈絡分明,為此他曾經跟我感慨過國內的政治環境。我總覺得陶師日子過得很孤寂,從未享受過含飴弄孫天倫之樂,其內心世界極需要慰藉,但我們誰也無法觸摸,他表面很堅強其實是脆弱的。請見諒!這是我個人的看法與抒懷。相信他在天上會繼續傳授他最心愛的太極拳,也希望 他在天上能夠更快樂點!!
五柳堂弟子 王徵成 2007/1/22 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