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所有太極拳散手所傳皆是出自 熊養和宗師!先生在年輕時曾一腳踢斷木柱,又有一次踢倒牆壁,故有阜寧熊一腿之雅號。先生以禮佛、誦經、作書、練拳為日課,對國術尤其太極拳造詣之深,倡導最力,拳藝精湛,學理透澈高明,武德崇高,從不炫己之長,評人之短。平素在門人前,尤多訓勉:「學拳以健身、保身為主,決不可傷人害人」。凡從學者,皆嚴予考核,啟以德性,曉以大義。著有「太極拳釋義」、「太極劍法圖解」、「太極刀單雙練法圖解」流芳於世。
陶師於年輕時,因鄭曼青宗師之介,有此福份追隨熊宗師學習太極散手,拳藝大成後,深知太極散手以實值為重,手部講求化、拿、打,腿部以鬆、換、發為用法,全身為鬆沈、架式上為慢、勻。散手要做到投栓入榫、天衣無縫、恰到好處!陶師曾說自己練鄭子太極拳經驗從太極拳散手變化萬端悟出三度空間的輕靈貫串,晚年要求門下五柳堂弟子學習37式、簡易長拳、楊式老架、水拳外,更要學習太極散手,求藝於熊宗師得意門生,林清智老師!使拳藝更臻完備。
下恭錄林清智大師文章
緬懷陶炳祥師兄知遇大恩 林清智
民國五十年一個風和日麗的春日,一群人特地由台北到宜蘭專程拜訪熊養和恩師。在恩師的引薦介紹下,首次見到陶炳祥師兄。當年,師兄四十開外,正值青壯年時期,高瘦的身材,精神奕奕。在往後,幾次的相互切磋觀摩中,師兄打完拳後都一再謙讓:「打的不好,打的不好」。每招每式方向、角度、折疊轉換、用法、一一審查,再三請益。謙謙有禮,認真研究,好學不倦的精神,給我深深的印象。
民國五十三年,北上來北,除在台大、立法院群賢樓、農試所病蟲害中心及新公園推廣太極拳,並在民國五十五年參加中國太極拳學術研究會(今太極拳總會)為會籍編號八十二號的創會;而陶師兄也很早就在台北開班授徒。
民國五十六年,我任職於位在台北市公館的台灣省農業試驗所,所內延請當時已頗富盛名的陶師兄擔任太極拳指導老師。當他進入農試所,言談間得知我在農試所上班並在病蟲害中心教拳,師兄二話不說,即刻委婉的推辭。師兄謙虛為懷,處處為人著想,拔掖後學的典範,和目前搶道場、搶學生太極精神蕩然無存的情形,深深的令人敬佩、尊崇與景仰。
十餘年前,在植物園布政司官署前,與師兄偶然不期而遇。三十餘年後的再重逢,師兄雖然已成道場無數的大師;功夫推廣到異國,桃李滿天下,再相聚難得的機緣,受到更加熱忱的照顧與信任。因為常來往於台灣、美國、大陸等地,師兄向學生推薦,和我學習散手、推手和太極拳刀、劍、棍等器械。民國九十四年冬日,筆者擔任第三屆養和盃太極拳錦標賽大會會長,師兄也鼎力相助,並親自到石牌國中指導,令人終生難忘。師兄寬廣的胸懷氣度,令人難望其項背。能夠蒙受師兄真誠的推薦和愛護,更令人倍覺得尊重和懷念。
其實,和師兄交往過的人都知道,師兄為人非常的熱誠,急公好義,古道熱腸,慷慨佈施。據師兄說,有一次回大陸家鄉,當時還沒有自來水可用,他立即慷慨解囊,無條件為鄉民拉一條自來水管,解決鄉民用水之苦。
在鄭曼青老師和熊養和老師相繼過世之後,陶師兄在太極拳推手功夫的造詣上,已進入更鬆柔、更輕靈登峰造極的境界,雖然當前拳界中少有人能觸其汗毛,但師兄仍然是謙沖自牧。
去年,陶師兄邀我到他家中拜訪時,發現神桌案上,除了供上祖宗牌位外,還供奉著鄭師、熊師等五位太極拳老師。在當今,人情澆漓師道淪喪的社會中,師兄仍然秉持尊師重道的倫理,「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表裏一致的精神,使人五體的敬佩。師兄謙沖為懷,尊師重道,獎掖末學的精神,謹記二三事,獻上無限的緬懷。
熊式太極拳協會會長 林清智敬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