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錫亨老師忌諱留下拳照,能見到的僅是零零星星的幾張。學員拿出相機凖備拍老師的拳照,「不可以,我的拳還在進步。你這一拍,就把我的功夫拍定在這種水平」,這是何等的謙卑。劉老師的拳已達極致已是國寶級的大師。卓越的拳理詮釋,拳架,推手,散手,劍的教學毫無留下教學錄影帶,至為可惜。還好同為鄭子第一期的陶炳祥老師保留下來珍貴照片,並恭錄劉老師早期文章。
左起陶炳祥老師、劉錫亨老師、鄭曼青宗師、石覺上將
太極拳的中定 劉錫亨 1978.9.9講
前言:
一、今天承梁志及張肇平先生的邀請,使本人能有機會與諸位見面談談太極拳問題,覺得很高興;同時亦覺得很怕,怕的是本人對太極拳的功夫很淺薄,怕在各位專家面前見笑。梁、張兩位邀請我來演講,我不敢馬上答應,其原因就在此。
二、今天的講題是「太極拳的中定」,內容完全是先師 曼青先生的理論。是從他的著作裡面,和口授講解以及他在美國期間給我許多指導信件中,就有關太極拳中定部份,加以特別說明的。
三,這篇「太極拳的中定」,雖然都是引用先師的言論,但是由我從各處零碎的抽出來,作有系統的整理與說明時,深恐或有未洽先師的原意,曾在一個多月前在時中學社開會時,提出報告,請各位同學研討指正,但是直到現在,各位同學還沒有給我提出指正的意見來,不得已乃自行檢討,略為修正補充,提出來就教於各位,務請各位多多指教。
今天所講太極拳的中定,內容分為:一、何謂中定?二、中定有什麼好處?三、中定的鍊法,和四結論等四項來說明如次。
壹、何謂中定?
中定是太極拳十三式中最後的一式,曼師在其所著太極拳十三篇中,對中定的解釋約有三處:
一、在「後記」(見原書一一二頁)中說:「生理學所謂人體重心,在臍線間,其地位及意義正與丹田相同,重心即太極拳所謂中定,中定不能離乎丹田,拳論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際』,『刻刻留心在腰間』,又云『主宰於腰』、『腰如車輪』皆是也」。
二、在「述口訣」篇中解釋「磨轉心不轉」一則說:「磨轉者即喻腰轉,心不轉者,乃氣沉丹田之中定也」。
三、在「明生剋」篇〈見原書第四十四頁〉更為詳盡的說:「變易不易為十三式中之第一要義,所謂變易者,陰陽剛柔相互易而生變化,十三式之相與摩盪而無一非變易也。至於不易,是十三式體用中惟一之定理,定理者即猶中定之定力也。何謂中定?中即時中,定無常定,不失中定,是為定力,中庸所謂不偏不易,亦即中定之定理也」依據曼師上面這些指示,我們對中定即可得如下一個概念:中定簡單的說,就是重心的安定。亦就是氣沉丹田的功夫,此種氣沉丹田的中定,是永恆不易的,不能一時或失的。
貳、中定有什麼好處?
中定是太極拳十三中式最基本的一式,十三式中除了中定本身外,掤、履、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任何一式,都不能沒有中定,失了中定的掤、履、擠、按就不成其為掤、履、擠、按……所以亦可以說,沒有中定的太極拳,就不成其為太極拳了,足見中定在太極拳所佔的地位,是如何重要,至於中定究有什麼好處,簡要的說,約有下面幾點:
一、依物理學公例,凡物重心定則安,重心偏則傾,中定即所以使重心安定,與人交手,即可不至於失卻重心而跌倒。
二、如果不失重心,就能夠「立如平準」與「立身中正安舒」,而能「支撐八面」,所以重心安定,不特可使自身穩定,立於不倒之地,同時亦是應敵的絕妙身法。
三、氣沉丹田的中定,是練氣之初基,亦是養身之道的功夫:
曼師在其太極拳十三篇一書,談到這些的很多,例如:「別程序」篇中之二階,即言氣沉丹田為鍊氣之初基,在「專氣致柔」篇則言太極拳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為水火既濟之功。進而論及拳論「意在精神不在氣」、「無氣則純剛」為太極拳可達渾一純陽之候,與老氏專氣致柔之說相終始,而謂為「能如是,則袪病延年之說,抑亦未矣」云云。此外在「通玄實」、「陸地游泳」、「心與膂並重」、「勁與物理」、「養生全真」、「益臟腑」、「起肺疾」、「明生剋」、「述口訣」等各篇,亦均對重心或氣沉丹田的功夫,有極重要的說明。〈全書十三篇中,僅有「釋名義」及「變化氣質」兩篇未予言及〉希望各位同道多加以研究發揚。
參、中定的練法:
這一項最為重要,亦最不好講。這裡係根據 曼師所指導的言論而能夠體會得到的提出來報告如下:
一、要力求平正:
曼師在其太極拳十三篇「後記」中〈見原書第一一二頁〉即言「拳論所謂立如平準及支撐八面,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等語,皆言力求平正,不失重心已也」。按平正兩字最為平凡,但卻是中定的基本條件,不論在鍊拳或推手,都必須力求平正,身體姿勢能平正,則全身筋絡方能鬆開,鬆開的結果,自然而然軀幹皆從下沉,能做到鬆與沉功夫,就是中定。而鬆沉是由平正二字得來的,所以說平正是中正的最基本條件,但要注意的是要身體姿勢力求平正之外,心意方面亦要力求平正,方為澈底,心得其平,心得其正,方能一切放下不起緊張心理,而做到澈底鬆沉的中定。
二、注意時時保持中定:
曼師在「明生剋」篇中解釋「中定定力」一辭時說:「中即時中,定無常定,不失中定,是為定力。」這裏的「時中」與「不失中定」,即係時時中定,亦即任何時間,任何情況都不能失卻中定之意。此點極為重要。亦極為難能,請勿予忽視,至於如何保持時時中定的鍊法, 曼師在「述口訣」篇中,即有幾處極為重要的指示,如:
〈一〉、在「磨轉心不轉」一則中之「磨轉者,即喻腰轉;心不轉者,乃氣沉丹田之中定也」,此指明不管腰如何轉,但中定仍然保持其中定。在這裏,我有一句相似的話:「權變中不變」及論語的「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按「權」指稱錘而言〉,可以用來參考,當較易明瞭。
〈二〉、在「須認真」一則中之「按與擠皆要蓄其勁,不可失卻中定,此是真的」,此指明在不發勁時,或不動時,固需要中定,在發勁時更不可失卻中定,其方法就是「要蓄其勁」,而「蓄其勁」亦無非意在力求平正,不失中定而已。
〈三〉、在「分虛實」一則中之虛實轉換時,「右手實勁交與左手,其樞機在夾脊,左腳實勁交與右腳,其樞機在尾閭,但要尾閭與夾脊中正對直,方為不失中定……」即指明在定式不變中,故需要中定,而在招式轉變過程中,亦仍要以尾閭與夾脊中正對直的口訣來保持其中定不變。
由上面幾點來看,中定必須隨時隨地保持其中定,它具有一個不可變易的特性,而 曼師之所以有「所謂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可見中定之難矣」之嘆,即係嘆其難,難在於隨時隨地保持中定之不容易。又上面這幾個中定鍊法,看起來很簡單,很平庸,我曾經下過一段時間去細心練習,愈練而愈覺得 曼師所言確是言中有物,絕對不是隨便說說而已,各位只要去細心揣摩,下番苦工練習,必會有所獲的。
其次在這裡我要提出一點應特別注意的,就是「行功的練法」,所謂行功的練法,就是每一招式不僅僅在定式時要平正,要中定,而是要求每一招式在行進過程中,處處要求平正,處處不失中定的練法。此與站功有別,站功重在定式的練法,而行功重在進行式的練法,只注意站功而忽略行功的練法,是絕對不可能時時保持中定的。
三、要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
此即上面所說為鍊氣初基及養生之道的功夫,曼師對此方面之指導,在其自修新法「緒論」中〈見原書第二十四頁〉即有「氣沉丹田,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位於腹中,在臍與脊之間,與臍近脊遠,約三與七之比,先之以意導引,沉氣要緩緩逐漸而下,不可太驟,太驟氣便浮起,其訣有四字,曰細長靜慢,既能嫻熟,則隨時隨地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則直養而無害矣……」,又在自修新法「談心得」中〈見原書第二十頁〉則有「丹田古人所謂行坐處臥,不離這箇,是要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如雞之孵卵者,此所謂知止,止於至善之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以上指導練法,僅列舉其一、二,已甚詳明,其餘散見十三篇各篇中尚多,這裡不及備述,綜其所說,並沒有什麼神秘虛玄之處,各位不妨依法照做。
肆、結語:
中正為十三式惟一不易定理,我認為拳論「舍己從人」的原則,在十三式中,舉凡掤、履、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任何一式,都能適用,惟一不能適用的,就是中定一式,舉個例說:人要我掤〈要我履……〉我就掤〈就履……〉人要我不掤〈不履……〉我就不掤〈不履……〉人要我中定,我當然亦中定,但人要我失卻中定倒地,我則仍然要維持我之中定不變,所以說中定是永恆不易的,不能一時或失的。這個意義在佛教方面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語,儒家亦有「有所不為」及「時中」之義。 曼師生前創辦拳社,即以「時中」二字命名,其意不外即注重此時時保持中定不變的修為及「有所不為」的節操與乎行住坐臥,不離這箇的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的修鍊功夫。此一意義,實亦為我們鍊拳、養生以及為人處事之根本指針,而究其實,這就是太極拳的中定功夫。